379亿收入曝光!足协管不了的神秘联赛,动了谁的蛋糕?_苏超_中国足协_中超

作者: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7:36:34阅读次数:0

苏超联赛的爆发式增长是否真的动了中国足协的蛋糕?中国足协是否真的有意收编这一新兴赛事?

通过解读苏超、中超、中国足协三者关系,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体育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。

图片

2019年,中国足协搬迁至北京东四环的世东国际大厦。

据报道,足协租用了大厦15至18层共8000平方米办公区域,可容纳200人办公,人均面积达40平方米。更引人注目的是租金成本。

每日每平方米租金6元,物业费28元,仅年租金支出就达2000万元。

中国足协的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渠道,商业赞助占比60%,版权销售约占25%,赛事收入约占15%,另有少部分国家体育总局拨款。

尽管收入可观,但近年来随着国家队成绩下滑、中超联赛遇冷,足协收入出现波动。

2021年4.6亿元,2022年5.8亿元。与此同时,负债规模持续攀升,2022年已达12亿元。

资金流向方面,国家队开支占比40%,其中曾支付外教里皮团队年薪1.8亿元,归化球员投入8亿元。青训投入约占25%。行政运营和赛事补贴占剩余部分,包括150名在编人员工资等支出。

这些高昂开支与成绩不成正比,引发公众质疑。

图片

有人认为苏超抢占了中超的广告资源,导致足协试图收编苏超。

然而对比双方赞助商可找出明显差异,中超赞助商多为全国性品牌,注重形象展示。

苏超赞助商则以本地品牌、科技互联网和新能源企业为主,更看重流量转化效果。

例如京东赞助宿迁队时推出城市特产补贴,美团赞助扬州队时推出足疗免单活动。两者客户群体不同,不存在直接竞争。

苏超的真正价值体如今赛场外的经济效益。仅前六轮比赛就为江苏带来379亿元文旅收入,相关话题登上500多次热搜,阅读量超30亿,累计观众超110万,单场非常高观众突破6万。这些收益是中超难以触及的。

图片

关于足协收编苏超的传言从六月持续到八月,虽经多次辟谣仍广为流传。

八月底足协发布《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(试行)》后,甚至有传言称苏超将更名为江苏皮球城市联赛,后经江苏省足协副主席澄清为不实信息。

这些谣言的根源在于公众对足协的信任匮乏。

与此同时,苏超球员积极拼抢的画面与国家队球员的消极表现形成鲜明对比,导致网上出现苏超球队可战胜中超球队的说法。

但从专业角度看,职业运动员在体能、训练和战术素养上具有优势。

数据对比显示,二零二四赛季中超场均跑动距离达222626米,人均11公里,高于国际足联公布的全球职业联赛10公里平均值。

而苏超球员场均跑动据称为8至9公里,这反映出双方在对抗强度上的客观差距。

图片

苏超对中国足球的真正意义在于颠覆了传统办赛逻辑。

中超本质是14座特大城市的市场较量,而苏超截至第九轮总关注人数达131万,场均观众24310人,其中70%为首次购票观赛。

这一数据已媲美二零二五赛季中超的24371人。

中超浙江队总经理焦凤波指出,苏超吸引了众多母亲观赛,她们从凑热闹到爱上足球,进而支持孩子踢球。

这一现象得到学术研究支持,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在《中国足球与规模诅咒》中指出,中国顶级职业球员岗位仅500个左右,岗位稀缺使家长不愿让孩子冒险踢球,形成恶性循环。

根据国际经验,足球强国大多数每200万至600万人拥有一支顶级联赛球队,而中国如今是8750万人才有一支。

按此比例,中国需要14个类似苏超的区域顶级联赛、约230家俱乐部,给予近7000个顶级球员岗位。

图片

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鼓励举办区域性体育赛事。

这标志着对苏超办赛逻辑的肯定。如今广东、内蒙古、江西、武汉、湖南已启动类似联赛,四川和重庆也在筹备中。

总结苏超的三大贡献。

第一让更多群众接触足球,隐性培养人才。第二激发各省办赛热情,扩大人才需求。第三促使反思体育建设与市场接轨。

解决中国足球问题需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,足协应减少干预,将商业化交还市场,将足球交还百姓。

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中,通过发展区域联赛扩大足球人口基础,或许才是破解中国足球困境的正道。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no-data暂无评论